寂寞灯下话写作
作者:ilank 日期:2006-07-14
李白诗云:“古来圣贤皆寂寞”。其实,写作者也是如此。
真正的文学,应该是远离声色的。寂寞是萌生文学的土壤,没有寂寞就没有文学。在寂寞中沉淀和升华的文字,才能唤起人性的共鸣、抚慰我们的伤痛。
寂寞是一种心境,一种贴近文学的心境。
路遥在穷僻山区创作出《平凡的世界》,高行健在孤独海外寄情于《灵山》,凯尔泰斯·伊姆雷则在寂寞陋室写成《无法选择的命运》。杜拉斯在她的《写作》中说:“我现在才明白在房间里呆上十年,独自一人,是什么滋味,我明白在写作时我是一个远离一切的孤独的人。”
寂寞和爱,总是伴随着写作者的一生。爱是其灵感的源泉,寂寞是其必然的命运。
正如叔本华所说:“有谁不喜欢孤寂,那他也不喜欢自由,因为只有在孤寂中,人才能是自由的。” 寂寞,是为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。寂寞的背后是思想的翱翔。
真正的写作者,在其淡泊宁静自由的心灵背后,是爱的执着。
爱,是坐落在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桃花源,一块逃离世俗的净土。
人的一生,总得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藉以排遣生活里的寂寥,使生命保持滋润鲜活。
“No matter what one loves in the world, but love something one must.”(不论你爱好什么,你总得有所爱好。)作家玛丽·韦伯如此说。人有所爱好(自然指身心健康之事物),心灵才有所寄托。
写作,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。
文字带给我的愉悦,是其它事物无法替代的。寂寞灯下,有福至心灵的佳作,也会有言不由衷的败笔。然而,即使是失败,又何尝不是以后成功的快乐源头呢?
每次写作都是发现和感动。当激情化作文字喷薄而出时,我会被自己感动,深陷在文字的世界里不能自拔,热泪随着灵魂的震颤滚滚而下。高潮之后则是内心的酣畅和宁静。
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,高文化层次而心理健康的人会有更多的情感“高峰体验”。所谓“高峰体验”,是指日常生活里,尤其在全身心投入某种文化艺术或自然风光之时,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忘我体验。写作者进入写作巅峰状态时的感受,恰恰正是这种“高峰体验”。
写作的最大乐趣,莫过于这种“高峰体验”。应该说,这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。
相对于读书的幸福,写作的幸福当是更上层楼。就像自己演奏乐器,虽然水平不高,但比起只会欣赏别人演奏的人,自然是更加有滋有味。
文学,是反映人类灵魂的艺术。写作,应该是内心的一种倾诉。
作家叶兆言说,在“才”和“情”中,以情动人才是文学艺术的基石。古人的“文以载道”也是这个意思。没有真情的文字没有感染力,也就没有生命力。真正的写作,是把写作者的灵魂融进文字里,是一种坦然燃烧自己的写作。一个写作者,他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其赤裸裸的灵魂直面读者,读者能感到他的灵魂在这里,感到他的情感在这些文字中流淌。
人生道路风雨坎坷,谁没有刻骨铭心的欢笑和泪水。生命,说到底,最终剩下的就是这些揪心的记忆而已。写作,就是回顾生命的情节和恢复逝去的过程,运用文字的魅力凸现情感的真善美。
歌功颂德,原非文学的主旋律;抒发生命的悲悯之情,才是文学的永恒命题。真实,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。太完美的东西,总是让人怀疑。只有平凡朴素,才能和不平凡的品质接近。
清代的张潮曾经感言:“古今至文,皆血泪所成。” 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,就没有沉重的文学。曹雪芹更说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。都言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?”
文学,向来是弱小群体的呻吟之声。伟大的作品,多是自传性的。
写作是一种倾诉和宣泄,原本没有功利目的。
纵观古今中外,尽管作家们的家境大多窘迫,但贫困无法掠夺他们快乐的权利。曹雪芹10年辛苦,但他在《红楼梦》里得到安慰;巴尔扎克一生贫穷,可在其《人间喜剧》中获得宣泄;陶渊明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,短褐穿结,簟瓢屡空,晏如也”,却还是“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”。人类不能没有文字抚摸和慰藉。
我热爱医学,但更醉心文学。前者是生存的职业,后者是灵魂的阳光。人是有高级情感的动物,不能没有精神文化的需求。寂寞灯下,徜徉在文字构成的风景之中,审视昔日的悲欢离合,在人事的沧桑变迁之中思考反省,不断自我完善而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。
高行健说,文学原本不是谋生的手段;古龙说,为了生活写作的人是悲哀的。不谋功利的写作,其过程即目的。
其实,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什么,而是从生命中体验到了什么。正如卢梭所说,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,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。
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·伊姆雷在获奖演说中说:“一个作家究竟为谁而写作呢?答案很简单:他为自己写作。”
伊姆雷,这个在二战期间那场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的灾难中意外活下来的幸存者,在他那间孤独的陋室里,用13年时间写成了以这段非常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《无法选择的命运》。此后,又经过10年这部作品才得以出版问世。
“我从这里赢得的……是我的生命,我近乎失而复得的生命。”伊姆雷这样说。
执拗孤寂的伊姆雷,其生活可以贫困,著作可以不发表,文章可以被冷落,却仍是孜孜然笔耕不辍,因为这是他生命的源泉。
只有那些写文章给自己看的人,才能真正体验写作的美好。也许,他终生一事无成,但充实的写作过程,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欢愉。
事实上,并非只有行走过生死边缘的伊姆雷才能写出经典之作,“一个人如果侥幸走过童年成长为成年人,他就会有写不完的文学作品。”有位美国作家如是说。
自我倾诉和情感珍藏式的写作,是我们超越人生困惑,成为生活智者的途径。
语言文字看似廉价,但它是人类所能掌握的传达心灵的最强大的载体。
人注定是孤寂的,从最初的出生到最终的死亡,我们都不得不独来独往。抵御孤寂,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功课。写作,则是抵御孤寂的最好方法。
人有不同的活法,各有各的追求。观念,决定人生。
爱好写作的人,通常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。他们追求圆融通达的生命状态,崇尚成为一个生活的成功者。对他们来说,又怎能为了名利权势那些身外之物而放弃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呢?睿智的人生观和敏感的情感世界,使他们外表孤独而内心辉煌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生死之外无大事”,这才是真理。
人生在世,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的。人们总是感叹幸福犹如镜花水月,可望而不可及。其实,获得幸福并不难,正如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:“幸福在于趣味,而不在于事物。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觉得可爱的东西,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。”
我为自己结缘文学而庆幸,为自己能够写作而欣慰。尽管在浩瀚无垠文学森林里,我只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,但深感此生不再虚度。因为,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。
真正的文学,应该是远离声色的。寂寞是萌生文学的土壤,没有寂寞就没有文学。在寂寞中沉淀和升华的文字,才能唤起人性的共鸣、抚慰我们的伤痛。
寂寞是一种心境,一种贴近文学的心境。
路遥在穷僻山区创作出《平凡的世界》,高行健在孤独海外寄情于《灵山》,凯尔泰斯·伊姆雷则在寂寞陋室写成《无法选择的命运》。杜拉斯在她的《写作》中说:“我现在才明白在房间里呆上十年,独自一人,是什么滋味,我明白在写作时我是一个远离一切的孤独的人。”
寂寞和爱,总是伴随着写作者的一生。爱是其灵感的源泉,寂寞是其必然的命运。
正如叔本华所说:“有谁不喜欢孤寂,那他也不喜欢自由,因为只有在孤寂中,人才能是自由的。” 寂寞,是为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。寂寞的背后是思想的翱翔。
真正的写作者,在其淡泊宁静自由的心灵背后,是爱的执着。
爱,是坐落在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桃花源,一块逃离世俗的净土。
人的一生,总得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藉以排遣生活里的寂寥,使生命保持滋润鲜活。
“No matter what one loves in the world, but love something one must.”(不论你爱好什么,你总得有所爱好。)作家玛丽·韦伯如此说。人有所爱好(自然指身心健康之事物),心灵才有所寄托。
写作,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。
文字带给我的愉悦,是其它事物无法替代的。寂寞灯下,有福至心灵的佳作,也会有言不由衷的败笔。然而,即使是失败,又何尝不是以后成功的快乐源头呢?
每次写作都是发现和感动。当激情化作文字喷薄而出时,我会被自己感动,深陷在文字的世界里不能自拔,热泪随着灵魂的震颤滚滚而下。高潮之后则是内心的酣畅和宁静。
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,高文化层次而心理健康的人会有更多的情感“高峰体验”。所谓“高峰体验”,是指日常生活里,尤其在全身心投入某种文化艺术或自然风光之时,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忘我体验。写作者进入写作巅峰状态时的感受,恰恰正是这种“高峰体验”。
写作的最大乐趣,莫过于这种“高峰体验”。应该说,这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。
相对于读书的幸福,写作的幸福当是更上层楼。就像自己演奏乐器,虽然水平不高,但比起只会欣赏别人演奏的人,自然是更加有滋有味。
文学,是反映人类灵魂的艺术。写作,应该是内心的一种倾诉。
作家叶兆言说,在“才”和“情”中,以情动人才是文学艺术的基石。古人的“文以载道”也是这个意思。没有真情的文字没有感染力,也就没有生命力。真正的写作,是把写作者的灵魂融进文字里,是一种坦然燃烧自己的写作。一个写作者,他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其赤裸裸的灵魂直面读者,读者能感到他的灵魂在这里,感到他的情感在这些文字中流淌。
人生道路风雨坎坷,谁没有刻骨铭心的欢笑和泪水。生命,说到底,最终剩下的就是这些揪心的记忆而已。写作,就是回顾生命的情节和恢复逝去的过程,运用文字的魅力凸现情感的真善美。
歌功颂德,原非文学的主旋律;抒发生命的悲悯之情,才是文学的永恒命题。真实,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。太完美的东西,总是让人怀疑。只有平凡朴素,才能和不平凡的品质接近。
清代的张潮曾经感言:“古今至文,皆血泪所成。” 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,就没有沉重的文学。曹雪芹更说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。都言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?”
文学,向来是弱小群体的呻吟之声。伟大的作品,多是自传性的。
写作是一种倾诉和宣泄,原本没有功利目的。
纵观古今中外,尽管作家们的家境大多窘迫,但贫困无法掠夺他们快乐的权利。曹雪芹10年辛苦,但他在《红楼梦》里得到安慰;巴尔扎克一生贫穷,可在其《人间喜剧》中获得宣泄;陶渊明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,短褐穿结,簟瓢屡空,晏如也”,却还是“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”。人类不能没有文字抚摸和慰藉。
我热爱医学,但更醉心文学。前者是生存的职业,后者是灵魂的阳光。人是有高级情感的动物,不能没有精神文化的需求。寂寞灯下,徜徉在文字构成的风景之中,审视昔日的悲欢离合,在人事的沧桑变迁之中思考反省,不断自我完善而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。
高行健说,文学原本不是谋生的手段;古龙说,为了生活写作的人是悲哀的。不谋功利的写作,其过程即目的。
其实,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什么,而是从生命中体验到了什么。正如卢梭所说,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,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。
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·伊姆雷在获奖演说中说:“一个作家究竟为谁而写作呢?答案很简单:他为自己写作。”
伊姆雷,这个在二战期间那场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的灾难中意外活下来的幸存者,在他那间孤独的陋室里,用13年时间写成了以这段非常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《无法选择的命运》。此后,又经过10年这部作品才得以出版问世。
“我从这里赢得的……是我的生命,我近乎失而复得的生命。”伊姆雷这样说。
执拗孤寂的伊姆雷,其生活可以贫困,著作可以不发表,文章可以被冷落,却仍是孜孜然笔耕不辍,因为这是他生命的源泉。
只有那些写文章给自己看的人,才能真正体验写作的美好。也许,他终生一事无成,但充实的写作过程,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欢愉。
事实上,并非只有行走过生死边缘的伊姆雷才能写出经典之作,“一个人如果侥幸走过童年成长为成年人,他就会有写不完的文学作品。”有位美国作家如是说。
自我倾诉和情感珍藏式的写作,是我们超越人生困惑,成为生活智者的途径。
语言文字看似廉价,但它是人类所能掌握的传达心灵的最强大的载体。
人注定是孤寂的,从最初的出生到最终的死亡,我们都不得不独来独往。抵御孤寂,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功课。写作,则是抵御孤寂的最好方法。
人有不同的活法,各有各的追求。观念,决定人生。
爱好写作的人,通常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。他们追求圆融通达的生命状态,崇尚成为一个生活的成功者。对他们来说,又怎能为了名利权势那些身外之物而放弃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呢?睿智的人生观和敏感的情感世界,使他们外表孤独而内心辉煌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生死之外无大事”,这才是真理。
人生在世,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的。人们总是感叹幸福犹如镜花水月,可望而不可及。其实,获得幸福并不难,正如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:“幸福在于趣味,而不在于事物。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觉得可爱的东西,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。”
我为自己结缘文学而庆幸,为自己能够写作而欣慰。尽管在浩瀚无垠文学森林里,我只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,但深感此生不再虚度。因为,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。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25014
发表评论